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记者 > 新闻写作方法 > 正文
以“传播思想”为新闻写作命脉
时间:2014-07-17 15:48:31    来源:    网站首页    

 时至今日,在传播思想研究中,围绕着麦克卢汉及其思想,至少已经形成了三个脉系: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1.以媒介新技术为中心,集中讨论麦克卢汉与当代社会的连接。其 代表人物即包括麦克卢汉的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也包括德克霍夫,他被认为是麦克卢汉“最有可能的(嫡系)继承人”。此外,还有《数字麦克卢汉》的作者、 网络教育先驱莱文森,他试图借助于此书提供进入数字时代的向导,以证实麦克卢汉的那些隐而不露的思想之可证明性——而这些思想在麦克卢汉本人的时代是不易 被证实的。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2.在讨论传播与社会进步、传播与社会改革时,芝加哥学派、麦克卢汉和当今社会连为一体。例 如,法国传播学者马特拉提出,早在20世纪初,库利等人就开始想象技术网络给正在建构的工业社会所设置的前景,其时间“是在麦克卢汉问世以前的十多年”; 而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正是源于这样的共识:“如果我们不能感知现代传播领域旨在为我们建立新世界这一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方式,我们 就根本不能理解现代。”⑩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以自己的方式,继续探讨媒介技术将怎样设置未来社会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借助传播学研究向芝加哥学派 的回归趋势,他们之间在媒介技术、感知、社会等方面的关联受到研究者的关注。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麦克卢汉的思想为传播学开启了一扇大门,重新贯通了芝加 哥学派所开拓的“作为交流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区别在于:芝加哥学派将现代传播的整体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首次做出综合性思考。其主要成员都希望借现 代传播媒介的力量,在社会转型时期恢复传统的道义一致和政治一致。而麦克卢汉则有着更加强烈的超然心态和“客观”要求,他追求感官心灵的共享和完美的媒介 形式,也将问题归为个体和个体感知社会的方式变化。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3.某些学者较宏观、较宽泛地以麦克卢汉学说为基础,并加以发展,因此构成了不同于较单纯的、乐观的技术角度的另一个取向,其结论和分析过程也趋向多元。 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上世纪80年代中,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传播学教授梅罗维茨历经十几年的时间,致力于在人际传播的早期研究者戈夫曼和麦克卢汉之间建立思想联系。即:一 方面是关于面对面的交往的探讨,另一方面则是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如何产生影响的理论,两者如何能够结合起来?梅罗维茨赞同麦克卢汉的观点,并继 续加以发扬。他说: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电子媒介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而之所以重视戈夫曼,是要通过吸 收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将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场景的交往思想扩大到电子媒介所创造的场景之中。(11)流动空间、场景、电子沟通、古腾堡星系—麦克卢汉星 系—互联网星系,如此等等——同样的概念及其阐述越来越多地见于当代学者的论述之中。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又是大约30年过去了。如今,人们在谈论 Facebook等社交网络时,强调的是它之将现实的人际网络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功能。与Google搜索的抓取信息特点不同,社交网络让用户自己生成信 息,并且通过彼此在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关系来获取信息。它更加具有互动性,在这一空间中,“圈子”、“围观”、“口碑传播”等构成了新的社会现象,社交网络 的“草根”和“非技术主义”也与此前的“科班出身”、“技术色彩”等构成了鲜明的反差。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另一个从宏观角度继承麦克卢汉思想的代表人物 是波兹曼。他接受麦克卢汉的立场——每种媒介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话语符号体系和符号环境,但他通过以“媒介即隐喻”替代“媒介即信息”的方式——因为媒介 是“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12)——表达了对电子时代的不满。他说道,电子时代中,大量无关的信息被制造出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 行动比”,并因此彻底扭转了人们对待信息的态度。人们首次面对信息过剩,也“将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13),信息和行动、个人与他人、人 与事物都陷入了一种抽象的、疏远的相互关系。nTH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点击排行